2019年7月31日 星期三

風格與美永遠都會留下:《時尚大師聖羅蘭》



「你喜愛美麗的事物,Yves,我們不知道品味從何而來,也許是直覺,無人能教你。無論來自哪裡,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今天是八月一日,著名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t的誕辰;本來打算寫《紅雀》,但決定還是先來重看YSL的傳記吧。
2014年,兩部關於聖羅蘭的電影接連上映,諸多比較、評價不一,我兩部都看過,雖然另外一部《巴黎聖羅蘭》入圍了坎城,但相較起來,我對於《時尚大師聖羅蘭》的喜愛高上許多。

聖羅蘭發跡於Dior門下,他原本是Dior的助手;Dior逝世之後,他接手了品牌;四年後,他自立門戶,YSL因而誕生。

電影開頭,一個看似寧靜的盛夏,我們從背影看到了主角Yves可以稱做是纖細的背影。簡單乾淨的衣衫、端正的坐姿,就在窗前,靜靜地做些甚麼。接著我們看到他拿著鉛筆,專注畫著設計圖,沒有發出任何聲響。接著場景從家中挪到了迪奧,Yves身著合身的西裝,看起來謹慎的步入試裝場合。他話不多、表情不多,但對於工作專注,他馬上回答了迪奧的問題、修改了服裝的版型。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將如此華麗的背景故事以及卡司湊在一起,但拍攝得結果極為平淡;我剛好持相反意見。
也許許多人對於時尚圈的印象來自《穿著Prada的惡魔》,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奢糜的生活、無限的交際;但本片反其道而行,它給人一種平靜感,即便是在步調如此快速,沒有所謂「跟上」,只有「超越」及「帶領」的行業,Yves Saint Laurent總能自成一格。我喜歡這種詮釋的方式。

在Yves的人生中,有幾個重要的角色:伴侶Pierre Bergé、繆思女神Victoire Doutreleau,還有後來的Loulou de la Falaise以及Betty Catroux。

Victoire Doutreleau是迪奧的模特兒,迪奧過世,她便跟著Yves。這個美麗的女子由Charlotte Le Bon飾演,高貴、典雅,卻不生硬。
在一個派對、Yves對著Victoire說想娶她,過後,兩人與另一男士同躺一張床上、看著彼此、手緊握。我喜歡這幕。
很多人說Yves、Victoire與Pierre Bergé有一段複雜的三角戀情,而就我看來,Yves與Victoire以至高的友誼愛著彼此,這是十分動人的。
在接管迪奧後的第一次試裝,Victoire身著美麗的玫瑰色洋裝,被Yves命名為「阿芙洛蒂」,希臘神話中代表愛情的女神,也許是個隱喻,訴說Victoire在Yves心中的地位。

Pierre Bergé是Yves的伴侶,由Guillaume Gallienne飾演,我對他的印象不是演員,而是他執導的《媽媽要我愛男人》。這並不是一部外放的電影,所有情緒都大起大落。片中。Pierre第一次看見Yves,是在迪奧過世之後的第一場發表會,他坐在下方,看著出來謝幕、羞赧不敢直視群眾的Yves,他很專注地凝視著,於我而言,這個眼神讓我印象深刻,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在兩人故事結束之後,再回頭來看,動人至極。那帶有好奇、肯定、欣賞,也許法式浪漫地說,那是一種「一見鍾情」。
兩人在一次晚餐聚會取消之後,漫步在街頭,原先一前一後,再來並行、童真的在樓梯與地下道間追逐,親吻彼此、再追逐。這部分的安排是有趣的:原先Yves默默走在後頭,Pierre回頭「看見」了他,兩人並肩,再來則成了Pierre追著Yves。一段情感如此開始,而延伸至今仍留下無窮餘韻。

在一陣沉寂,Yves發表了著名的「蒙德里安裙」,合作廠商一個一個來、系列一季一季的出,但Yves不快樂、他焦慮。於是Pierre與他踏上了旅程:一台機車、自然的空氣、大地、沒有盡頭的路。兩人在曠野間自在、不用穿著體面、不用送往迎來。在一場泳池的真心話遊戲中,我們看見了那時已稱不上「年輕人」的Yves說著他的「軟綿綿大床夢」,無論在這麼煙霧瀰漫的圈子中如何打滾,Pierre Niney仍將Yves演繹得如此純真,友人給他歡愉、設計給他心靈的滿足。

《時尚大師聖羅蘭》並不是一部高潮迭起的電影,它沉靜,如同一片平靜的湖面,閃著耀眼的光芒,卻不洶湧波濤。加上恰到好處的配樂,古典、搖滾、偶爾的輕聲歌唱、到最後的聲樂,替原本就美好的影像加了無數分數。

「你有天才的特質,而我就有輔助的天分。無論面對甚麼情況,我們的合作無間是無庸置疑的。」
Yves病倒之後,無論二人之間有過什麼嫌隙,Pierre仍做好他該做的事情:讓他的愛人、在世界上留下了美的人,寧靜的在窗前猶如年輕時一般畫著設計圖;
讓愛人在世界的巔峰、卻也不讓他遭受世界的傷害。這段知其惜其的難得、這段愛情之美、對於我來說就是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時尚大師聖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
2014 / Jalil Lespert / 105min / color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永生,或是繁衍:《露西》



盧貝松一直被稱作「女神製造機」,前陣子的《安娜》又再一次的證明了這點,而回朔過往:《終極追殺令》中年僅十三歲的Natalie Portman、《第五元素》中飾演「人體武器」的Milla Jovovich、《霹靂煞》的Anne Parillaud,當然還有黑寡婦Scarlett Johansson主演、且在台灣大量取景而備受矚目的《露西》。
在去感受新一代女殺神《安娜》的震撼之前,我重看了《露西》以及《紅雀》,我想就先從《露西》開始談起。

Scarlett Johansson飾演居住在台北的美國女子Lucy,被男友一個衝康,攪進了一場毒品交易、並被用「人體運毒」的方式將新型毒品CPH4植入腹部要讓她帶出境;而沒想到慘上加慘,在一片混亂及被毆打之下,毒品在她體內溢出並被吸收,於是她的大腦能力開始劇烈的增長。
這部電影中另外一個要角就是「永遠的上帝」Morgan Freeman,他飾演一個科學家諾曼教授,我們經由他在電影中不時穿插的演講內容可以得知,人類的腦力在目前可以運用至百分之十、海豚則是唯一高於人類的,是百分之二十;而沒有人可以知道若是腦力繼續向上發展,會發生怎樣的狀況。

首先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交友審慎的重要性。倒楣的Lucy原本與這場交易毫無關聯,就連拒絕餘地都沒有的被看似好像也沒有很熟的男友推入毒坑,更沒有抵抗能力的只能放由自己的腦力在CPH4的催化下無限增長。而這個男人後續也沒有出現(大概是戴著大草帽去其他地方玩了)

《露西》並不只是一部科幻動作爽片,當然也是可以只將其當作爽片看待,但若是認真探討,就會進入諾曼教授在講堂上所說的,「哲學思辨範疇」。

人類如何證明自己的存有?為了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世界上,我們努力在在世的時間留下一切事物證明自身,但這是否有其意義?
腦力無限增長的露西到達了諾曼教授所在的大學,並談論起了「時間」是唯一可以證明人類存有的東西、時間為一切的見證;
而這可以對比到前半部教授所說,時間的不足讓我們體內的細胞將延續作為唯一的目標。無法永生、即是繁衍,這個繁衍不僅指的是生命本身,還包含了知識。

「人性」是否是必要的?我想這也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議題。
露西在一開始與教授聯繫上時就提及,隨著腦部開發,她可以像教授所說的「控制自己、控制他人、控制物質」,她也感受不到疼痛、慾望、任何情感;並且在腦中不斷地出現新知,關於社會、自然、甚至宇宙的一切──「我越不像人類,越能領悟宇宙萬物的知識。」。
然而這是好的嗎?導演並未在電影中確切地給予我們答案,只是透過了諾曼教授的口,說著也許如此,將知識傳承延續,是露西所能做的。
人性使我們有情緒起伏、有著情感連結、引發爭端、導致戰火、建立文明、又摧毀文明、製造快樂、也帶來悲劇;而倘若沒有人性,世界將會是如何?烏托邦的世界,人人去除了情感,做「該做的事」、遵循「該遵循的法則」、維持「秩序」,然而如此生命的意義何在?

電影的最終,腦力發展到達百分百的露西成了永恆的存在,在一場槍戰之後衝進來的警探詢問著所有驚魂未定的學者:「她人呢?」而他的手機螢幕亮起,上頭寫著:「我無所不在。」

露西征服了時間、成為了永恆;但這並不是個句點,而是給觀影者留下了許多問號。
我們是否太過放大「自我」,只在乎「擁有」,而非注重「存有」自身?太過強調人類的壯大及獨特性,遺忘了宇宙之大、萬物之多、知識之廣博?發明度量衡作為圭臬、刻意忽略其實一切都是不可測的?

打著打著好像不小心落入沉重的話題。回歸影像本身,Scarlett Johansson在法國的醫院醒來,手一揮就放倒所有人;為了拿到其他CPH4,讓所有保鑣在空中跟大衛考柏菲魔術一樣飄來飄去,實在是煞氣十足啊。(就以對女神的讚嘆作為結論吧)

《露西 Lucy》
2014 / Luc Besson / 89min / color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焚燒你的是秘密,還是想隱藏秘密的自己:《灼人秘密》



終於去看了這部評價兩極的電影。
先題外話,謝謝劇組,我終於分得出夏于喬跟宋芸樺了。(但如果給我九宮格比比看我可能還是會臉盲慘敗)

如同每一個有著明星夢的女孩,妮娜上台北多年,一直都靠短片、直播,有一餐沒一餐的賺錢,夢想著哪一天可以跟好萊塢明星一樣演出電影。而有一天,一部名為《諜戀》的電影試鏡通知改變了她的人生。

我想所有夢中夢、牽涉到幻覺、多重人格,尤其是演藝界的電影,都無法跳脫出《藍色恐懼》的迴圈,這點真的是今敏的無敵成功;而成功挑戰類似題材、以致敬之名做出自己的格局,且幾乎並未留下罵名的,目前似乎只有Darren Aronofsky的《黑天鵝》。

我不會說《灼人秘密》同樣挑戰成功,但至少站上了擂台且未讓人覺得抄襲就已經十分厲害。而其中吳可熙的層次演出比起上一次在《血觀音》中看到的棠寧又更精采數倍,真可稱得上是扛大樑;作為輔助的夏于喬以及宋芸樺(尤其是夏于喬)也極度出彩。



「我實在受不住了,他們不只摧毀我的身體,他們也要摧毀我的心。」這是《諜戀》試鏡的一段台詞,在電影中不斷被重複,我想也是電影的核心。這個「他們」,原本以為只是單指演藝圈,然而真的只是如此嗎?隨著電影的進展,導演打人、劇組霸凌、閒言閒語等等都是預料之內的事情,那還有什麼?

妮娜無時無刻都在打電話給一個叫做Kiki的人,她是誰?後來我們知道了妮娜是中部上北部尋夢的素芬,而Kiki是她在故鄉的同志舊情人。這是她心中另外一個燒灼的秘密:她無法告訴父母,她愛女人、她是同志;而她的愛人得為了傳統價值,去結婚生子。「Kiki」這個梗的安排有其戲劇性,但是我認為可以再多,或是乾脆全無。她是一個妮娜過往的秘密,可以只單純具有象徵性,或是只存在舞台劇的台上、熱炒店的側影、無人接聽的語音信箱,也許這樣會更神秘且加重「夢境感」,並不一定要花這些篇幅來敘述這段藕斷絲連的感情。

這部電影中有一些我覺得具有意涵的小地方,當然有些只是個人解釋,說不定不是導演以及吳可熙創作劇本時的本意:

由吳可熙飾演的女主角,藝名是妮娜。讓我聯想到了《黑天鵝》的女主角,Natalie Portman飾演的芭蕾舞者也叫做Nina。不過這點似乎只是巧合,吳可熙已經作出解釋,這是向她一位有創傷壓力症候群的友人Nina致敬,並非是隱喻《黑天鵝》。

演出了《諜戀》的妮娜,終於成為了明星,入圍影展,一炮而紅,但她不快樂。在她的夢境還有幻覺中,她穿著試鏡的紅色洋裝,走在同一條長廊上,遇見同一間房間:「1408」。這是個很有趣的房號。《1408》是一部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的電影,約翰庫薩克飾演一個作家,住進了一個傳說中永遠無法活著退房的房間,房號是「1408」。對應著這部電影,妮娜一直無法從這個幻境中解脫,我們都知道在《諜戀》開拍前的試鏡,在那間房間裡面,有著什麼秘密,是出不去的。而這個房號亦有另外一個隱喻,當時《1408》這部電影的製片是前年因為連環性侵案爆發而人生跌落谷底的哈維溫斯坦。

再來,「bug」從片頭就隱約的在出現。如同《西方極樂園》中,程式開始失誤的開端就是一隻蒼蠅的出現及死亡。妮娜先是在與經紀人談論試鏡時看見了在檯燈中掙扎的壁虎、後來在演員休息區也被蟑螂爬上手,這都隱喻著她的精神狀況出現了「bug」。

在這部電影中,「狗」也占據了一個有趣的意象。
第一個「狗」被凸顯的時刻是過年,說到了狗年行大運,親戚們玩笑著「旺旺旺、汪汪汪」的時候,妮娜對得到奧斯卡極大的反應;而對應到後來在試鏡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她被要求學狗。「有學過表演嗎?」「模仿一種動物。」堂而皇之的理由,以演出作為包裝,似乎是專業演員就得做出的事情,然而表演與屈辱的界線漸漸模糊,是在要妮娜與競爭對手相互扯下衣服、以及妮娜最終以母狗的姿態遭受迷姦。究竟是藝術、還是一種泯滅人性的開端?
而另一個面向,妮娜家中養了一隻叫做奧斯卡的狗。奧斯卡是世界出名的電影獎項,代表著妮娜的電影夢;而最後奧斯卡的死亡,也帶走了妮娜對於電影的憧憬。

跟上述這些比起來,舞台劇《小王子》以及大螢幕的電影二者對比,似乎就成了比較容易理解的部分。《小王子》代表著純真、初心;而為了成為電影明星、有著演出夢的妮娜,離開了《小王子》,反而更加無法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大螢幕的演出,床戲彩排得「不帶感情動作」、每個劇目都有「應該發揮的重點層次」,既然都有規定,又何來「你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虛實交錯型態的電影,其有趣又不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詮釋、永遠都不會有正確答案。(例如永遠都有無數解釋的《去年在馬倫巴》)
夏于喬飾演的三號究竟是真有其人、還是只是妮娜的幻想?而就算真有其人,後來所有幻境中的被害妄想,之所以是三號的形象,是因為電影到了最後,三號看似沒事的在長廊與妮娜擦肩而過、而她反而遭受迷姦嗎?或是倒數第二個夢境,三號付出了一切但還是死於競爭中,鬼魂困在了1408號房裡?或是以最物理的角度出發,長的最像家鄉愛人的三號,是妮娜心中的陰影,始終是一道過不去的坎。

可能性很多,我想我給不出個標準答案,也許看個十次,我的推論會有一百種。總的來說,《灼人秘密》表現不差,也許想投入的太多、而呈現出的也太多,有時反而顯得不足;但入圍了坎城的「一種注目」單元,也呼應了#MeToo運動,無論是電影界、性別圈、或是吳可熙本人作為演員身兼編劇的突破,都值得肯定。


《灼人秘密》
2019 / 趙德胤 / 103min / color

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生」真的不如「死」:《禁入墳場》



終於看了《禁入墳場》。當初廣告打超大,預告也很可怕,但是真的忘記在忙些什麼而沒進院線看。

史帝芬金每次都可以帶給我複雜的感受。很多時候我覺得我是一個喜歡「分類」的人,鬼片、殺人狂片、外星人片等等,但凡是他的作品改編,我就永遠無法簡單「歸類」,只能像友人所說,當作「超自然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