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1日 星期三

風格與美永遠都會留下:《時尚大師聖羅蘭》



「你喜愛美麗的事物,Yves,我們不知道品味從何而來,也許是直覺,無人能教你。無論來自哪裡,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今天是八月一日,著名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t的誕辰;本來打算寫《紅雀》,但決定還是先來重看YSL的傳記吧。
2014年,兩部關於聖羅蘭的電影接連上映,諸多比較、評價不一,我兩部都看過,雖然另外一部《巴黎聖羅蘭》入圍了坎城,但相較起來,我對於《時尚大師聖羅蘭》的喜愛高上許多。

聖羅蘭發跡於Dior門下,他原本是Dior的助手;Dior逝世之後,他接手了品牌;四年後,他自立門戶,YSL因而誕生。

電影開頭,一個看似寧靜的盛夏,我們從背影看到了主角Yves可以稱做是纖細的背影。簡單乾淨的衣衫、端正的坐姿,就在窗前,靜靜地做些甚麼。接著我們看到他拿著鉛筆,專注畫著設計圖,沒有發出任何聲響。接著場景從家中挪到了迪奧,Yves身著合身的西裝,看起來謹慎的步入試裝場合。他話不多、表情不多,但對於工作專注,他馬上回答了迪奧的問題、修改了服裝的版型。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將如此華麗的背景故事以及卡司湊在一起,但拍攝得結果極為平淡;我剛好持相反意見。
也許許多人對於時尚圈的印象來自《穿著Prada的惡魔》,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奢糜的生活、無限的交際;但本片反其道而行,它給人一種平靜感,即便是在步調如此快速,沒有所謂「跟上」,只有「超越」及「帶領」的行業,Yves Saint Laurent總能自成一格。我喜歡這種詮釋的方式。

在Yves的人生中,有幾個重要的角色:伴侶Pierre Bergé、繆思女神Victoire Doutreleau,還有後來的Loulou de la Falaise以及Betty Catroux。

Victoire Doutreleau是迪奧的模特兒,迪奧過世,她便跟著Yves。這個美麗的女子由Charlotte Le Bon飾演,高貴、典雅,卻不生硬。
在一個派對、Yves對著Victoire說想娶她,過後,兩人與另一男士同躺一張床上、看著彼此、手緊握。我喜歡這幕。
很多人說Yves、Victoire與Pierre Bergé有一段複雜的三角戀情,而就我看來,Yves與Victoire以至高的友誼愛著彼此,這是十分動人的。
在接管迪奧後的第一次試裝,Victoire身著美麗的玫瑰色洋裝,被Yves命名為「阿芙洛蒂」,希臘神話中代表愛情的女神,也許是個隱喻,訴說Victoire在Yves心中的地位。

Pierre Bergé是Yves的伴侶,由Guillaume Gallienne飾演,我對他的印象不是演員,而是他執導的《媽媽要我愛男人》。這並不是一部外放的電影,所有情緒都大起大落。片中。Pierre第一次看見Yves,是在迪奧過世之後的第一場發表會,他坐在下方,看著出來謝幕、羞赧不敢直視群眾的Yves,他很專注地凝視著,於我而言,這個眼神讓我印象深刻,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在兩人故事結束之後,再回頭來看,動人至極。那帶有好奇、肯定、欣賞,也許法式浪漫地說,那是一種「一見鍾情」。
兩人在一次晚餐聚會取消之後,漫步在街頭,原先一前一後,再來並行、童真的在樓梯與地下道間追逐,親吻彼此、再追逐。這部分的安排是有趣的:原先Yves默默走在後頭,Pierre回頭「看見」了他,兩人並肩,再來則成了Pierre追著Yves。一段情感如此開始,而延伸至今仍留下無窮餘韻。

在一陣沉寂,Yves發表了著名的「蒙德里安裙」,合作廠商一個一個來、系列一季一季的出,但Yves不快樂、他焦慮。於是Pierre與他踏上了旅程:一台機車、自然的空氣、大地、沒有盡頭的路。兩人在曠野間自在、不用穿著體面、不用送往迎來。在一場泳池的真心話遊戲中,我們看見了那時已稱不上「年輕人」的Yves說著他的「軟綿綿大床夢」,無論在這麼煙霧瀰漫的圈子中如何打滾,Pierre Niney仍將Yves演繹得如此純真,友人給他歡愉、設計給他心靈的滿足。

《時尚大師聖羅蘭》並不是一部高潮迭起的電影,它沉靜,如同一片平靜的湖面,閃著耀眼的光芒,卻不洶湧波濤。加上恰到好處的配樂,古典、搖滾、偶爾的輕聲歌唱、到最後的聲樂,替原本就美好的影像加了無數分數。

「你有天才的特質,而我就有輔助的天分。無論面對甚麼情況,我們的合作無間是無庸置疑的。」
Yves病倒之後,無論二人之間有過什麼嫌隙,Pierre仍做好他該做的事情:讓他的愛人、在世界上留下了美的人,寧靜的在窗前猶如年輕時一般畫著設計圖;
讓愛人在世界的巔峰、卻也不讓他遭受世界的傷害。這段知其惜其的難得、這段愛情之美、對於我來說就是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時尚大師聖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
2014 / Jalil Lespert / 105min / color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永生,或是繁衍:《露西》



盧貝松一直被稱作「女神製造機」,前陣子的《安娜》又再一次的證明了這點,而回朔過往:《終極追殺令》中年僅十三歲的Natalie Portman、《第五元素》中飾演「人體武器」的Milla Jovovich、《霹靂煞》的Anne Parillaud,當然還有黑寡婦Scarlett Johansson主演、且在台灣大量取景而備受矚目的《露西》。
在去感受新一代女殺神《安娜》的震撼之前,我重看了《露西》以及《紅雀》,我想就先從《露西》開始談起。

Scarlett Johansson飾演居住在台北的美國女子Lucy,被男友一個衝康,攪進了一場毒品交易、並被用「人體運毒」的方式將新型毒品CPH4植入腹部要讓她帶出境;而沒想到慘上加慘,在一片混亂及被毆打之下,毒品在她體內溢出並被吸收,於是她的大腦能力開始劇烈的增長。
這部電影中另外一個要角就是「永遠的上帝」Morgan Freeman,他飾演一個科學家諾曼教授,我們經由他在電影中不時穿插的演講內容可以得知,人類的腦力在目前可以運用至百分之十、海豚則是唯一高於人類的,是百分之二十;而沒有人可以知道若是腦力繼續向上發展,會發生怎樣的狀況。

首先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交友審慎的重要性。倒楣的Lucy原本與這場交易毫無關聯,就連拒絕餘地都沒有的被看似好像也沒有很熟的男友推入毒坑,更沒有抵抗能力的只能放由自己的腦力在CPH4的催化下無限增長。而這個男人後續也沒有出現(大概是戴著大草帽去其他地方玩了)

《露西》並不只是一部科幻動作爽片,當然也是可以只將其當作爽片看待,但若是認真探討,就會進入諾曼教授在講堂上所說的,「哲學思辨範疇」。

人類如何證明自己的存有?為了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世界上,我們努力在在世的時間留下一切事物證明自身,但這是否有其意義?
腦力無限增長的露西到達了諾曼教授所在的大學,並談論起了「時間」是唯一可以證明人類存有的東西、時間為一切的見證;
而這可以對比到前半部教授所說,時間的不足讓我們體內的細胞將延續作為唯一的目標。無法永生、即是繁衍,這個繁衍不僅指的是生命本身,還包含了知識。

「人性」是否是必要的?我想這也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議題。
露西在一開始與教授聯繫上時就提及,隨著腦部開發,她可以像教授所說的「控制自己、控制他人、控制物質」,她也感受不到疼痛、慾望、任何情感;並且在腦中不斷地出現新知,關於社會、自然、甚至宇宙的一切──「我越不像人類,越能領悟宇宙萬物的知識。」。
然而這是好的嗎?導演並未在電影中確切地給予我們答案,只是透過了諾曼教授的口,說著也許如此,將知識傳承延續,是露西所能做的。
人性使我們有情緒起伏、有著情感連結、引發爭端、導致戰火、建立文明、又摧毀文明、製造快樂、也帶來悲劇;而倘若沒有人性,世界將會是如何?烏托邦的世界,人人去除了情感,做「該做的事」、遵循「該遵循的法則」、維持「秩序」,然而如此生命的意義何在?

電影的最終,腦力發展到達百分百的露西成了永恆的存在,在一場槍戰之後衝進來的警探詢問著所有驚魂未定的學者:「她人呢?」而他的手機螢幕亮起,上頭寫著:「我無所不在。」

露西征服了時間、成為了永恆;但這並不是個句點,而是給觀影者留下了許多問號。
我們是否太過放大「自我」,只在乎「擁有」,而非注重「存有」自身?太過強調人類的壯大及獨特性,遺忘了宇宙之大、萬物之多、知識之廣博?發明度量衡作為圭臬、刻意忽略其實一切都是不可測的?

打著打著好像不小心落入沉重的話題。回歸影像本身,Scarlett Johansson在法國的醫院醒來,手一揮就放倒所有人;為了拿到其他CPH4,讓所有保鑣在空中跟大衛考柏菲魔術一樣飄來飄去,實在是煞氣十足啊。(就以對女神的讚嘆作為結論吧)

《露西 Lucy》
2014 / Luc Besson / 89min / color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焚燒你的是秘密,還是想隱藏秘密的自己:《灼人秘密》



終於去看了這部評價兩極的電影。
先題外話,謝謝劇組,我終於分得出夏于喬跟宋芸樺了。(但如果給我九宮格比比看我可能還是會臉盲慘敗)

如同每一個有著明星夢的女孩,妮娜上台北多年,一直都靠短片、直播,有一餐沒一餐的賺錢,夢想著哪一天可以跟好萊塢明星一樣演出電影。而有一天,一部名為《諜戀》的電影試鏡通知改變了她的人生。

我想所有夢中夢、牽涉到幻覺、多重人格,尤其是演藝界的電影,都無法跳脫出《藍色恐懼》的迴圈,這點真的是今敏的無敵成功;而成功挑戰類似題材、以致敬之名做出自己的格局,且幾乎並未留下罵名的,目前似乎只有Darren Aronofsky的《黑天鵝》。

我不會說《灼人秘密》同樣挑戰成功,但至少站上了擂台且未讓人覺得抄襲就已經十分厲害。而其中吳可熙的層次演出比起上一次在《血觀音》中看到的棠寧又更精采數倍,真可稱得上是扛大樑;作為輔助的夏于喬以及宋芸樺(尤其是夏于喬)也極度出彩。



「我實在受不住了,他們不只摧毀我的身體,他們也要摧毀我的心。」這是《諜戀》試鏡的一段台詞,在電影中不斷被重複,我想也是電影的核心。這個「他們」,原本以為只是單指演藝圈,然而真的只是如此嗎?隨著電影的進展,導演打人、劇組霸凌、閒言閒語等等都是預料之內的事情,那還有什麼?

妮娜無時無刻都在打電話給一個叫做Kiki的人,她是誰?後來我們知道了妮娜是中部上北部尋夢的素芬,而Kiki是她在故鄉的同志舊情人。這是她心中另外一個燒灼的秘密:她無法告訴父母,她愛女人、她是同志;而她的愛人得為了傳統價值,去結婚生子。「Kiki」這個梗的安排有其戲劇性,但是我認為可以再多,或是乾脆全無。她是一個妮娜過往的秘密,可以只單純具有象徵性,或是只存在舞台劇的台上、熱炒店的側影、無人接聽的語音信箱,也許這樣會更神秘且加重「夢境感」,並不一定要花這些篇幅來敘述這段藕斷絲連的感情。

這部電影中有一些我覺得具有意涵的小地方,當然有些只是個人解釋,說不定不是導演以及吳可熙創作劇本時的本意:

由吳可熙飾演的女主角,藝名是妮娜。讓我聯想到了《黑天鵝》的女主角,Natalie Portman飾演的芭蕾舞者也叫做Nina。不過這點似乎只是巧合,吳可熙已經作出解釋,這是向她一位有創傷壓力症候群的友人Nina致敬,並非是隱喻《黑天鵝》。

演出了《諜戀》的妮娜,終於成為了明星,入圍影展,一炮而紅,但她不快樂。在她的夢境還有幻覺中,她穿著試鏡的紅色洋裝,走在同一條長廊上,遇見同一間房間:「1408」。這是個很有趣的房號。《1408》是一部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的電影,約翰庫薩克飾演一個作家,住進了一個傳說中永遠無法活著退房的房間,房號是「1408」。對應著這部電影,妮娜一直無法從這個幻境中解脫,我們都知道在《諜戀》開拍前的試鏡,在那間房間裡面,有著什麼秘密,是出不去的。而這個房號亦有另外一個隱喻,當時《1408》這部電影的製片是前年因為連環性侵案爆發而人生跌落谷底的哈維溫斯坦。

再來,「bug」從片頭就隱約的在出現。如同《西方極樂園》中,程式開始失誤的開端就是一隻蒼蠅的出現及死亡。妮娜先是在與經紀人談論試鏡時看見了在檯燈中掙扎的壁虎、後來在演員休息區也被蟑螂爬上手,這都隱喻著她的精神狀況出現了「bug」。

在這部電影中,「狗」也占據了一個有趣的意象。
第一個「狗」被凸顯的時刻是過年,說到了狗年行大運,親戚們玩笑著「旺旺旺、汪汪汪」的時候,妮娜對得到奧斯卡極大的反應;而對應到後來在試鏡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她被要求學狗。「有學過表演嗎?」「模仿一種動物。」堂而皇之的理由,以演出作為包裝,似乎是專業演員就得做出的事情,然而表演與屈辱的界線漸漸模糊,是在要妮娜與競爭對手相互扯下衣服、以及妮娜最終以母狗的姿態遭受迷姦。究竟是藝術、還是一種泯滅人性的開端?
而另一個面向,妮娜家中養了一隻叫做奧斯卡的狗。奧斯卡是世界出名的電影獎項,代表著妮娜的電影夢;而最後奧斯卡的死亡,也帶走了妮娜對於電影的憧憬。

跟上述這些比起來,舞台劇《小王子》以及大螢幕的電影二者對比,似乎就成了比較容易理解的部分。《小王子》代表著純真、初心;而為了成為電影明星、有著演出夢的妮娜,離開了《小王子》,反而更加無法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大螢幕的演出,床戲彩排得「不帶感情動作」、每個劇目都有「應該發揮的重點層次」,既然都有規定,又何來「你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虛實交錯型態的電影,其有趣又不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詮釋、永遠都不會有正確答案。(例如永遠都有無數解釋的《去年在馬倫巴》)
夏于喬飾演的三號究竟是真有其人、還是只是妮娜的幻想?而就算真有其人,後來所有幻境中的被害妄想,之所以是三號的形象,是因為電影到了最後,三號看似沒事的在長廊與妮娜擦肩而過、而她反而遭受迷姦嗎?或是倒數第二個夢境,三號付出了一切但還是死於競爭中,鬼魂困在了1408號房裡?或是以最物理的角度出發,長的最像家鄉愛人的三號,是妮娜心中的陰影,始終是一道過不去的坎。

可能性很多,我想我給不出個標準答案,也許看個十次,我的推論會有一百種。總的來說,《灼人秘密》表現不差,也許想投入的太多、而呈現出的也太多,有時反而顯得不足;但入圍了坎城的「一種注目」單元,也呼應了#MeToo運動,無論是電影界、性別圈、或是吳可熙本人作為演員身兼編劇的突破,都值得肯定。


《灼人秘密》
2019 / 趙德胤 / 103min / color

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生」真的不如「死」:《禁入墳場》



終於看了《禁入墳場》。當初廣告打超大,預告也很可怕,但是真的忘記在忙些什麼而沒進院線看。

史帝芬金每次都可以帶給我複雜的感受。很多時候我覺得我是一個喜歡「分類」的人,鬼片、殺人狂片、外星人片等等,但凡是他的作品改編,我就永遠無法簡單「歸類」,只能像友人所說,當作「超自然片」(無奈)。

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商業與藝術結合的不過不失:《寄生上流》



在真善美看了快十年電影,從來沒看過影廳爆滿,真是大開眼界,故《寄生上流》首要得稱讚宣傳十分成功,不過整體而言並未達到我原有的期待。我想就如宋康昊飾演的父親在片中所說:「沒有計劃,就不會失誤。」一樣,「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雖不致於到「失望」,但沒有想像中精彩。

貧困潦倒的一家人住在半地下室裏頭,窗戶看出去幾乎與柏油路平行。沒工作的父母、重考數次的哥哥、以及因為沒錢所以沒辦法繼續補習美術的有天分的妹妹,靠著家庭代工以及鄰居、附近咖啡廳的wi-fi過活。
直到有一天,已經是大學生的友人來訪,因自己將出國留學,拜託哥哥來代替自己去一戶富有人家擔任英文家教,而哥哥就這麼靠著妹妹高超的偽造文書技術拿著假的學歷頂替了家教一職,再一步一步將妹妹、父親與母親都引入這家子工作。

《寄生上流》獲得盛讚,至少我從坎城影展首映至今已經看到了無數好評,還有看到形容是「天崩地裂般的好看」,故我一直十分期待。的確,前半部分十分有趣,看著這家子慢慢地侵占富有家庭的各個職缺,用盡各種手段,把原本的司機、幫傭都趕走,看似原本潦倒的生活即將翻身。在昨天觀影之前,除了電影預告,我並未看過任何一篇影評,也未被爆任何雷,故從這家子鳩佔鵲巢開始,我就有無數劇情的想像,但劇情走向對我來說十分平鋪直敘,並未有任何意料之外的爆點。

的確,奉俊昊十分成功,讓我們看見了所謂「下流」階層為了翻身會使出的各種技術手段,各種我們無法想像的生活困境,光是他們住的地方就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真的有這種建築。一旦下雨忘記關窗,連進屋都幾乎得游泳,黑水一直從馬桶噴出,最後只能去睡體育館。反觀「上流」,先從容易被騙的單純媽媽,到溺愛孩子、連無線電都可以買回家玩的爸爸、愛上騙子家教老師的姊姊、還有任性的弟弟。

但也許我期待的更多,像是這家子最後發現,其實「上流」一直監視著他們、最後一個反整;或是在發現地下室也有同樣的「寄居者」之後,他們會直接殺人滅口;或是他們貪到想成為上流,一步步除掉原本這家子;或是像《下女》的結局那般,最終夢碎至發瘋。但並沒有,就連最後父親的去處,都可以在看到電影轉折時完全預料到。

在電影中,「味道」成了破綻。就算再怎麼努力的想晉升上流,身上的味道仍舊無法去除,並非換肥皂、換洗衣精就能夠解決,主角一家子的階級就是如此,他們身上永遠將帶著窮酸的印記,而這個「印記」,在片中成了那股無法形容的「味道」,十分符號,我想這點是有趣的。
富家為了孩子的生日所辦的派對,每個人都隨傳隨到,大提琴演出、聲樂演唱,每個人都十分自然,不像突然被叫來一個派對一般。這代表了富人永遠都過著這種生活,享受已經是種習慣,美酒、音樂、美食,都是他們的「生活」。派對這種事情,也就是把自己家的生活挪移至他人的場所而已。對比看到家中有大花園就傻眼、難得有好酒可喝就開心的窮困一家,極為諷刺。

電影中,富家四人、窮人家四人,我想第一個踏入「上流」的家教哥哥是最值得討論的角色。他的確展現出了為了生存、一步步計畫將全家帶入富家的一面;但他終究做不出「不擇手段」的事情,光是想搬石頭解決原本地下室的「寄生蟲」卻反被砸頭,最後想著自己可以一直靠著努力、翻身買下那棟豪宅,讓家人光明正大地站在草坪上,但夢醒,他始終坐在如下水道般的家中,家庭破碎。這也許是想告訴我們,美好的想像在韓國這麼一個嚴厲、守舊、難以翻身的國家,根本不可能實現。他一開始把家人帶入上流的計畫就是個錯誤,他若是認分的好好教書,後續的一切慘劇就不可能發生。

而絕對值得稱讚的就是宋康昊。他對於窮人家爸爸角色的演繹極度出色,從他們躲在沙發下,他的表情、眼神開始變化,在意起自己身上的「味道」,為了取悅富家人的孩子扮演印地安人的迷惘、到最後主人連把屍體翻起都要捏起鼻子讓他抓狂回頭一刀,表現精彩,情緒的轉折細膩,若是本片要選最值得給與掌聲的部分,我想就是宋康昊的演出。

最後,雖整部電影均未有冷場,但對我來說似乎「驚悚、驚嚇、驚訝」的部分不大,故我不會說這是部讓我驚豔的電影,比起過往的金棕櫚獎:《冬日甦醒》、《愛·慕》、《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於我而言及格以上,但並未滿分。不過看幾乎滿場的盛況,我想《寄生上流》比《末日列車》更加成功地結合了議題、藝術、以及商業。想提出的社會問題都非常清楚明確、而最後仍舊無法翻身的無力感亦有給出,我想這是較能為大眾接受的模式。最後還是恭喜奉俊昊,恭喜他拿下韓國第一座金棕櫚,也成功地讓韓國電影其實已經出彩多年這件事情更加為一般人所知。


《寄生上流 기생충》
2019 / 奉俊昊 / 132mins / color

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寫在台北電影節之前:21屆台北電影節



今年北影的專刊做的實在很漂亮;片單也是,感覺有許多新銳導演、或是來自與我們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在劃位的時候看到此次賣得很差,聽說是因為改制,這個我不懂,就不討論了。

今年有一些電影特別有意思,希望能夠全數看到,也幸好有許多已經確定有片商代理。
先附上目前有片商代理的清單:
https://www.taipeiff.taipei/bulletinCT.aspx?id=105&p=1

希望大家在選片的時候可以先跳過這些會上院線的電影,也許其他默默無名的片子會帶來默默的驚喜哦。

以下是認真翻閱過手冊之後,自己想看的片單,也附上預告給大家:

《灼人秘密》:此次開幕片,今年也叩關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一直很期待可以看到,也將在7/19上映,所以我並未在北影買票。導演是趙德胤,從預告可以看到吳可熙跟夏于喬等演員以及此題材的聳動。演藝圈的黑暗面、演員的黑暗面,是台灣少見的驚悚類型,也是那種感覺演員自己會演到發瘋的類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erp4-S9VI

《性不性不由你》:在初次性經驗之後就遇上各式變化的女工,不知道自己私處怎麼會血流不止、同事源源不絕的惡意......不知道為什麼,這部電影讓我想到《陰牙人》,也許都是探討性別及社會問題的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9iiXJNO2RY

《丹麥之子》:已經聽很多影友大推特推用力推了很久,終於給我買到票了。身為容納移民可說是不遺餘力的丹麥,在一場恐怖攻擊之後,人性全數顯露、政權也開始迫害;除了移民問題,還有自身的族群認同,預告的驚悚來自於場景、配樂、題材、各個面向,讓人非常期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uA1Yr4D0tM

《月半新娘》:對我們來說,為了嫁人得把自己吃胖感覺像是唐朝會發生的事情,但確確實實的現在還有國家有如此傳統,豐腴才是美。於是突然被宣布要嫁人的女主角得開始每天吃個六餐、半夜都還得爬起來吃飯。看預告覺得荒謬、好笑,但仔細思考反而這是恐怖的,幾乎沒見過類似的議題拍成電影,傳統與現代的拉鋸應該會讓人看完反思許久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YAj56yjJ8

《沉默未亡人》:同樣也是離我們十分遙遠的社會,在印巴邊界有許多丈夫生死未卜的婦女守著活寡,然而等待七年了的阿希雅終於決定要申請死亡證明,卻遇到種種困難。顯示了性別、社會壓迫,於我們而言簡單的事情,對他們來說簡直上刀山下油鍋般難。也許我們得多理解這些議題、跳脫我們自身文化的框架,去了解我們現在的自由是多可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rwLPwreDg

《貴族動物》:一個黑人被賣到白人的上流社會,接受貴族教育、處於高貴環境。然而直到他私自與白人女性結婚,一切全數翻轉。聽說這是十八世紀的真實故事改編,很期待看到主角的內心拉扯以及當時對於黑人、白人的社會樣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hsJSmDfcaY

《為琴痴狂》:連懷胎十月破水當天都還在舞台上彈鋼琴的音樂家,竟然生出了殘缺的孩子,然而為了音樂的延續、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我執,她會做出什麼?最近其實看了滿多音樂相關的電影,像是《意亂提琴手》、重看了《鋼琴教師》,我想《為琴痴狂》會演繹出更多對於音樂我執的恐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t7iBF8160

《星魔》:也是一個為了成為演員而走火入魔的故事,光看預告就覺得十分驚悚。有種提前看新加坡版本的《灼人秘密》的感覺。預告配色鮮明,讓人想起了阿莫多瓦電影帶來的聳動感,值得期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pleHBfGKs

《女巫戀人》:大家熟悉的冰島歌姬碧玉其實演過戲,《女巫戀人》中可以看到她青澀的模樣,其實我就是衝著她去看的。而預告的最後,那首輕輕哼著的歌謠,很好聽,卻也讓人哀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Np_Otj5w
而會上院線的電影幾乎都被我先省略了,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各國新銳導演的電影、若是有片商代理的,也許可以跟我一樣等待上院線。以下是我一定跑院線看的電影及其上映日期:

《上流教慾》 2019.07.12上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Zotc5tfOVQ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 2019.07.12上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ZKF9llaph0
《首席指揮家》 2019.07.19上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F1c1AiBtg
《漫長的告別》 2019.07.26上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oJ_NwbSeo
《痛苦與榮耀》 2019.08.02上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ucepAPUL8

總之,明天就是台北電影節第一天了,希望大家都能看到精采的電影囉!

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佛道之苦或蛇蜜之甘純:《婆娑訶》




既《李屍朝鮮》之後,Netflix與韓國又聯手帶來了《婆娑訶》,意圖十分明顯,是想稱霸黑暗電影界。看完預告之後,我難以定義這是鬼片、懸疑、還是奇幻(?)片,只能硬著頭皮自己看了。

故事從十六年前開始,被詛咒的魔鬼,以及妹妹金華,伴隨著黑山羊的叫聲,這對雙胞胎出生了。而十六年後,開始出現奇怪的謀殺案,經營「宗教問題研究所」的朴牧師,發現一切奇怪現象都與一個可疑的新興宗教團體「鹿野園」有關,便開始與他的搭檔約瑟進行調查,其中接受了現為僧人的高中同學、以及無數人幫助,謎題一層層揭開,恐怖的不是惡人,而是揮著除惡大旗、以行善為名的「妄念」。

宗教本就殘酷。《馬太福音》中,耶穌的即將誕生導致屠殺;而歷史上的宗教戰爭從未止息;現代以宗教之名的犯罪無數,就像電影剛開始不久,朴牧師舉例的日本奧姆真理教;而之前看的《驚爆焦點》中,更有神父性侵兒童之無數案例。

正所謂信仰,當人類仰望你所信,便會忽略身邊靠近的魔,植入你心中的邪念,你逐漸散播的惡。對於聲稱已成為人間活佛的「父親」深信不疑的四個少年,殺死了無數少女,只為了成為經文中的四大天王,以根除經文中提及之惡,自身成為如來座下之神祇,而為此他們承受每夜無止境的、少女之靈在身邊的哭嚎。

然而最後,早已走偏了、想得到永生、一口蛇信甜如蜜的活佛,在其通往不死的道路上就如同宇宙、萬物、世間的安排,一個未報戶口的、被遺漏的女孩在幾乎如同廢棄的鐵皮屋裡等待著最後一個男孩的來臨,告其真相,並實現了多年前喇嘛的預言,與活佛同死。

這部電影中的幾個重要角色表現得不過不失。首先是主角擔當的李政宰,我一開始還開玩笑說,哎呀閻羅王改行了去當牧師,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只要相信形而上有力量存在,大家都是一家人。從一開始只為了錢,到後來調查案件的縝密、甚至對警察大吼的急促,情緒的表現到位。

而擔任他助手的約瑟,由李大衛飾演。非常巧合的,我在上周才剛重新看完李滄東《生命之詩》,他在其中飾演對奶奶毫不尊重又性侵同校女學生的小屁孩,與本片中跟在主角身旁提供協助的謹慎模樣完全不同,雖不出色,但不過不失。

在片中被尊稱為「廣目」的朴正民,這是我第一次看見他的演出,他飾演從小就無父親,在少年感化院得到「救贖」之後就努力完成「使命」的羅漢。我認為這個角色其實還有更大的表現空間,可以再有更大的情感掙扎,像是那些有著母親的夢境、看見大象的眼睛、遭受影響動搖的樣子、遇到農舍中的「祂」、甚至最後死亡的時候,這些表現都可以再更細膩。並不是只是一個盲目想完成目標的中二,而是因為不知方向只能一直往前行的可憐孩子。

雙胞胎其實戲份不多,最後在農舍中化為神祇的那段較讓我驚嘆。在一片塵土,唯有祂淨身且如月光般光滑,面容平靜,被問著:「你是誰?」時,祂回答:「我是在你們哭泣的時候,陪著你們流淚之人。」祂唱著母親的歌謠,瞬間劇情峰迴路轉。雖然我覺得這段轉折若是可以再多著墨,這部戲會更精采,但現在這樣的版本也並不差。

「蛇的眼睛迷人,蛇信甜如蜜。」片中不斷的出現這段話語。然而誰是蛇?誰又是降魔之王?誰又能讓惡人屈服?人心容易動搖,容易對在苦痛中伸出援手之人感到信任甚至盲目;苦痛使人無法判斷,淚水讓人模糊視線,於是那些蜜一般的慰藉就會趁虛而入,讓你犯錯、讓你轉嫁苦痛於他人而不自知。信仰的力道有多大、又有多麼殘酷,我想這是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的。


《婆娑訶 사바하》
2019 / 張載玄 / 122min / color